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福建學習中心
2011年秋季招生說明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原“西軍電”)是以信息和電子學科為主,工、理、管、文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是教育部直屬的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和國家設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也是教育部批準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的68所試點高校之一。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是學校下設的二級學院,依托學校優質的教學資源、豐富的辦學經驗、良好的社會信譽構建了嶄新的網絡教育平臺,全面負責學,F代遠程教育和繼續教育工作。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福建學習中心依托于福建省福州逾越教育管理有限公司,經福建省教育廳備案[閩教高{2008}63號],2008年秋季起在福建開展招生工作。
福建省福州逾越教育管理有限公司創辦于2001年,具有多年的辦學經驗。作為一家從事教育管理的專業公司,理念科學、構架完整、管理完善、經營規范,有強大的專業運作團隊,特別注重與高校合作,先后與武漢理工大學網絡教育學院、福州大學管理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及相關國際技術教育機構等多家單位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系。
作為一家專門為教育機構提供教學管理的專業管理運營機構,“為學校創新辦學模式,為學生搭建實踐平臺,為合作伙伴提供優質服務”,是我們的本職,也是我們的專長;我們以此打造了品牌優勢、網絡優勢和管理優勢。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福建學習中心2011年秋季招生,依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2011年的招生簡章(詳見簡章),作如下補充說明:
科類 |
專業名稱 |
專業招生類型 |
專業名稱 |
專業招生類型 |
文科 |
工商企業管理 |
高起專 |
工商管理 |
專升本 |
人力資源管理 |
高起專 |
人力資源管理 |
專升本 |
|
市場營銷 |
高起專 |
市場營銷 |
專升本 |
|
金融管理與實務 |
高起專 |
金融學 |
專升本 |
|
電力工程管理 |
高起專 |
工程管理(項目管理方向) |
專升本 |
|
會計電算化 |
高起專 |
會計學 |
專升本 |
|
理科 |
計算機信息管理 |
高起專 |
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
專升本 |
計算機網絡技術 |
高起專 |
網絡工程 |
專升本 |
|
軟件技術 |
高起專 |
軟件工程 |
專升本 |
|
電子商務 |
高起專 |
電子商務 |
專升本 |
|
計算機應用技術 |
高起專 |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
專升本 |
|
通信技術 |
高起專 |
通信工程 |
專升本 |
|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 |
高起專 |
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
專升本 |
|
電氣自動化技術 |
高起專 |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 |
專升本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采取學分制與彈性學制。高起專、專升本基本學制為3年,彈性學制為2.5年至5年,修滿80學分。收費是根據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招生簡章及陜西省物價局規定的,詳情請咨詢0591-86396888 。
三、學習形式
登錄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教學網站的學習平臺,根據教學計劃以自主學習、網絡課件在線學習,在線輔導、答疑為主。每學期集中輔導、考試一次。
四、報名、入學考試
報名時應提交的材料:(1)本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2)最后學歷的畢業證書原件及復印件;(3)電子圖像采集,交圖像信息光盤及1寸藍底彩色正面免冠照片4張和2寸藍底彩色照2張;(4)報考專升本的考生還應登陸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http://www.chsi.com.cn),查詢本人?飘厴I證并打印“學歷證書網上查詢結果”或請?飘厴I學校所在地。ㄊ校┙逃龔d(局)出具“學歷證書鑒定證明”交報名點。
報名及現場確認時間:即日起至2011年8月13日止。
入學輔導、資料、考試費:140元/生。
入學考試方式: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自主組織招生入學考試。
入學考試范圍:以學校公布的復習大綱及資料為準。
入學考試日期:2011 年8月20日(星期六)。
入學考試科目:
層次 |
類別 |
入學考試時間(2011 年8月20日)及考試科目 |
||
8:00—10:00 |
10:15—12:15 |
14:00—16:00 |
||
高起專 |
文科 |
英語 |
語文 |
計算機基礎 |
理科 |
英語 |
數學 |
計算機基礎 |
|
專升本 |
文科 |
大學英語 |
大學語文 |
計算機應用 |
理科 |
大學英語 |
高等數學 |
計算機應用 |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福建學習中心:
地 址:福州市西二環北路76號福建行政學院培訓大樓810-811室
公交路線:乘坐4、10、23、87、91、105、132、301、308、311路公交車至山海關車站(左海公園西門總站對面)
學校簡介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以信息與電子學科為主,工、理、管、文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教育部,是國家“211工程”立項建設的重點高校之一,是全國56所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37所示范性軟件學院的高校之一,也是全國20所獲批設立集成電路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之一。
學校前身是1931年誕生于江西瑞金的中央軍委無線電學校,是毛澤東等老一輩**家親手創建的第一所工程技術學校。1958年學校遷址西安,1966年轉為地方建制,1988年定為現名。
建校80年來,學校始終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是我國“一五”重點建設的項目之一,也是1959年中央首批批準的全國20所重點大學之一。20世紀60年代,學校就以“西軍電”之稱蜚聲海內外。毛澤東同志曾先后兩次為學校題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艱苦樸素”。
學,F建設有南北兩個校區,總占地面積4000畝,校舍建筑面積130多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近420萬冊。學,F有各類在校生3萬余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700余人,碩士研究生8100余人,設有通信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技術物理學院、經濟管理學院、理學院、人文學院、示范性軟件學院、微電子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網絡與繼續教育學院以及長安學院等14個學院。
學校是國內最早建立信息論、信息系統工程、雷達、微波天線、電子機械、電子對抗等專業的高校之一,開辟了我國IT學科的先河,形成了鮮明的電子與信息學科特色與優勢,F有2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覆蓋6個二級學科)、1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27個省部級重點學科,11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涵蓋48個二級學科,1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涵蓋97個二級學科。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48個本科專業。2006年教育部公布全國第二輪一級學科評估結果中,“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全國排名第二,“電子科學與技術”學科全國排名第六。
學校樹立了以人為本、教師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理念,鍛造了一支結構合理、富有創新精神的教師隊伍,F有專任教師1800余名,其中,博士生導師177人,碩士生導師609人。學校有院士1人,雙聘院士11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講座教授10人,教育部創新團隊3個,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國家級教學名師4人,國家級教學團隊6個,973項目首席科學家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3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2人,“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獎獲得者2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培養對象7人,陜西青年科技獎獲得者7人,教育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17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22人。
學校不斷地創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取得了顯著成果,F有國家級特色專業15個,國家級精品課程13門,建設有3個國家人才培養及教學基地、4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以及3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學校人才培養素以理論基礎扎實、工程實踐能力突出、創新意識強等特色在全國高校中形成了“品牌”。近年來,學校本科生參與課外科技活動的普及率高,獲得各類省級、國家級學科和科技競賽獎500余項,研究生和本科畢業生一次性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8%和96%以上,位居全國高校前列。2006年,學校順利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并獲得“優秀”。
多年來,學校致力于電子信息技術領域的系統研制、科技攻關、工程研發等,創造了我國電子與信息技術領域等多項第一,包括第一臺氣象雷達、第一套流星余跡通訊系統、第一臺可編程雷達信號處理機、第一臺毫米波通訊機,以及我軍通信裝備史上第一部“塞繩電報互換機”、第一臺“塔型管空腔振蕩器”、第一套“三坐標相控陣雷達”等,為我國信息化、國防現代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學,F有4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6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陜西省技術轉移中心以及陜西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有國防研究院和空天研究院,先后承擔了“863”、“973”、創新工程等1600余項重大、重點項目,產生了一批標志性的研究成果。“十五”以來,學?蒲兄笜朔步提升,科研經費年均增長25%,三大索引論文數年均增長29%,獲國家科技獎勵9項,進一步奠定了學校在全國高校中突出的國防科研特色優勢地位。
學校大力加強產學研相結合,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建設有陜西工業研究院、國家大學科技園,同時與國內大型知名企事業單位聯合建立股份制公司,成立戰略聯盟、設立企業基金、建立聯合實驗室及研究生實習基地,有力促進了科技成果的轉化。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國內的交流與合作,拓展外部發展空間。學校先后成為中電集團,西安市,國防科工委、陜西省與教育部共建高校,與40多個國家、地區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建立友好關系,建有2個國家“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引智基地,與國內電子、航空行業的10余個研究所、研究中心、企業集團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伙伴關系,英飛凌、Intel、IBM、惠普等39家跨國公司在學校建立了聯合實驗室。
建校80年來,學校先后為國家輸送了12萬余名電子信息領域的高級人才,產生了100多位解放軍將領,成長起了10余位兩院院士,近10位國家副部級以上領導,培養了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柳傳志,國際GSM獎獲得者李默芳,歐洲科學院院士、著名的納米技術專家王中林,“神五”、“神六”飛船副總設計師楊宏等一大批IT行業領軍人物和技術骨干,以及數十位科研院所所長和大學校長等,為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了重要貢獻。
面向知識經濟和數字化時代,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繼往開來,創新圖強,為把學校建成一所特色鮮明、研究型、開放式,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高水平大學而不懈奮斗!
網院介紹
一、發展概況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學校)是以信息和電子學科為主,工、理、管、文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教育部,是國家列入“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學校是教育部2002年2月批準的68所開展遠程教育工作試點院校之一(教高廳[2002]2號)。網絡教育學院于2002年10月正式啟動試運行。目前,網絡教育學院建立了62個經當地省級教育部門批準的校外學習中心,在讀本、?茖W生7000多名,已畢業學生2000多名;率先開展“雙證書”教育,形成學院辦學特色,打造西北地區示范性網絡教育學院。
二、組織機構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學院是在學校領導下的二級學院,既是進行遠程教育的辦學實體,又是全校遠程教育工作歸口管理單位。院長由學校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兼任,學院下設5個科級單位:綜合管理辦公室、教學管理辦公室、網絡技術保障中心(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網絡運行管理中心、課件制作管理中心。
三、技術模式
針對辦學定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建立了完全基于互聯網的網絡教學平臺,該平臺包含了與中國電信、中國網通帶寬為100M bps的接入,與CERNET帶寬為1000M bps的接入,以及由30臺高性能服務器組成的系統與應用服務器集群。學院自主開發了集資源建設、教學、管理為一體的系統平臺,該平臺涵蓋了課程點播系統、學習管理系統、認證系統、招生管理系統、教務管理系統、學籍管理系統等多個子系統。
四、教學模式
目前網絡教育學院的教學模式可以概括為“網絡課程學習+網上答疑+網上討論+網上輔導+學習中心教師輔導+課程作業+自測練習+集中考試+畢業論文(設計)。教學環節的緊密銜接不僅便于學生循序漸進的學習,而且在關鍵環節上管理嚴格、要求明確,確保了教學質量。在教學管理模式方面,基于教學管理系統平臺,學生可根據自身情況,結合教學計劃及考試計劃,自主選課,靈活安排學習時間,依靠各種教學資源進行個性化學習。
五、教師隊伍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在積極培養本學院專業教師的同時,與學校教務處共同面向全校聘請優秀教師,建立了包括主講教師、課程輔導教師、學習方法指導教師在內的教師隊伍;此外,還擁有一支熟悉網絡教育特點的專職管理人員隊伍,包括教學管理人員、招生管理人員、行政管理人員、校外中心管理人員以及技術開發與管理人員等。
六、人才培養
在積極尋求網絡教育的辦學規律與特色的同時,學院制訂了網絡工程、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金融學、工商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等六個專業的本科、?、專升本三個層次的教學計劃。教學總體培養目標注重“以更新知識,提高技能,以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為基本教學要求”;對在職人員實現知識補充和更新,對社會青年實現學歷提升、掌握技能,面向未來社會發展培養學生學會認識、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自主學習能力。
七、學習支持服務
在強調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學院學習平臺的特色功能“教師空間”和“協作學習小組”加強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增強了學習者之間的溝通能力。
八、畢業證書 技術證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網絡教育實行完全學分制管理。高中起點?,80個學分(20余門課程),學習期限2—4年;高中起點本科,160個學分(40余門課程),學習期限4—6年;?破瘘c本科,80個學分(20余門課程),學習期限2—4年。
學生在學習期限內修完教學計劃規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并修滿教學計劃規定的總學分,即可畢業。另外,對于本科層次的學生畢業論文成績必須及格以上(含及格)才可畢業。畢業后,頒發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的畢業證書(網絡教育),本科畢業生符合學位條件者,可授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士學位(2005年秋季以后入學授予成人學士學位)。
學院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專業、網絡工程專業實行雙證書教育,即在學習期間,修完與技術證書對應的考試課程成績達到要求者,可以申請辦理信息產業部頒發的國家信息化技術證書。
院長致辭
教育改變生活,網絡改變世界,知識創造價值,學習成就未來。
21世紀,終身學習、學習性社會的全新概念已經成為普通人的工作和生活方式。21世紀同時又是信息化網絡化的時代,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開辟了教育新紀元;ヂ摼W遠程教育技術的**性突破,為人們構建了全新的學習平臺。網絡教育教與學有機結合,突破了學校圍墻的限制,為實現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全新的教育模式。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學院,以建立全民學習型社會為主線,以社會需求為主導,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面向社會,結合學校的專業特色,利用現代化網絡教育手段,積極開展在職人員、社會青年的學歷教育,職業資格認證證書教育,崗位培訓及其他繼續教育,積極與行業合作,構建網絡化、開放式終身教育體系。以特色創品牌,打造西北地區示范性網絡教育學院。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學院擁有完善的學習支持服務體系,有效消除了教與學之間的距離,將不受時空限制的教育理念變成現實。學院面向未來社會發展,全面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幫助學生挖掘自身的潛能和優勢,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和技能,而且掌握獨立學習和研究的本領。
網絡教育為一切愿意繼續學習的人們提供了深造的機會!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將以“勤耕盡責、親和協同、日新月進、開拓創新”的工作理念竭力創建一流的網絡教學和管理平臺,為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資源和周到的服務,為建設有西電特色的終身教育學習環境努力奮斗。
誰先掌握知識,誰就贏得未來......
歡迎您來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學習,讓我們攜手共進,挑戰未來!
辦學宗旨
創建于2002年的網絡教育學院,是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最年輕的學院之一。網絡教育學院確立“網絡化、開放式終身教育體系”的辦學宗旨,以建立全民學習型社會為主線,以社會需求為主導,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為目標,面向社會,結合學校的專業特色,利用現代化網絡教育手段,積極開展在職人員、社會青年的學歷教育,職業資格認證證書教育,崗位培訓及其他繼續教育,為構建學習型社會和終身教育體系,為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多層次、高素質的人才服務。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學院成長于遠程教育規范調整時期,網絡教育學院遵循“積極發展、規范管理、**創新”的工作思路,以“辦學規范,嚴格管理,注重特色,保證質量”為學院的辦學理念,以積極發展求規模,以規范管理作保障,協同創新,打造西北地區示范性網絡教育學院。
在今后的遠程教育工作中,我們將嚴格遵循教育方針,把握教育規律,適應社會需求,依法辦學,以德治院,以“勤耕盡責、親和協同、日新月進,開拓創新”的工作理念竭力創建一流的網絡教學和管理平臺,使西安電子科技大學網絡教育學院具有鮮明的特色和突出的優勢,成為網絡教育的知名品牌。
師資力量
網絡教育中,學習過程是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過程,并且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教師和學生處于主準分離狀態。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教師是知識的傳播者,而對于遠距離網絡教育過程,教師起到引導學生學習的作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被應用到網絡教育,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網絡教育學院自從2003年成立之初就非常重視師資隊伍的建設,一支師德高尚、學術水平高、熟悉網絡教學方法的教師隊伍是學院教學質量的保障,是學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因素,是學院的生存之本。
|
|
網絡教育學院采取了引進和聘任并重的人才戰略,學院在積極培養自己骨干專業教師隊伍的同時,與學校教務處共同面向校內外聘請優秀教師擔任各專業課程的主講老師,為了更好地提供網上教學過程支持服務,同步聘請了課程輔導教師為學生進行實時的網上答疑。學院每年通過舉辦兩次新聘任課教師培訓,進一步提高了現有教師隊伍的網絡多媒體教學技能。幾年來,學院以學科專業為單位建立了一只穩定的教師隊伍,雄厚的高素質教師隊伍為確保學院的教學質量起到了關鍵的作用,為學院的快速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機構設置
學院領導
院 長:史小衛教授 書記兼常務副院長:丁振國教授
副院長: 李文興 高工 副院長: 秦榮 教授
學院機構設置及主要職責
學院辦公室:負責黨務、工會及日常行政事務,校外學習中心和函授站管理,學院檔案資料工作等。
招生辦公室:負責學院網絡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招生工作。
教學辦公室:負責教學計劃制定,教學組織實施,學籍管理,考務和教學質量監控工作。
學生學習支持服務辦公室:負責學習支持服務工作,校本部學生管理工作。
資源與技術研究中心:負責教學資源建設,課件制作,網絡教學與管理平臺的研究、建設、運行、維護及其技術保障。
培訓辦公室:負責非學歷培訓。
學院辦公室電話:029-88202404 傳真:029-88204452
學院招生辦公室電話:029-88204137 傳真:029-88202511
學院學習支持服務辦公室電話:029-88202541 88201435 029-88202366
學院教務辦公室電話:029-88202376 88202544 傳真:029-88201264
學院技術平臺運行維護辦公室電話:029-88201987
學院培訓辦公室電話:029-88202629 傳真:029-88202339
委員會
學位評定分委員會
主 席:史小衛
副主席:丁振國
委 員(按姓氏筆劃排序):馬建峰 劉三陽 楊躍 張海林 趙伯飛 趙捧未 賈建援 曾興雯 焦李成
教學分委員會
主 任:史小衛
副主任:郭寶龍 丁振國 秦 榮
委 員(按姓氏筆劃排序):馬剛 王林雪 王 泉 石光明 馮曉惠 劉東蘇 李文興 李平舟 李 暉 陳元龍 趙文平 趙 克 周佳社 夏永林 顧 新
秘 書:王曉華